陈秀莪 女,1928年出生于上海市,祖籍浙江省奉化市。广州美术学院教授。1948年就读于上海美专,1949年考入杭州中央美术学院华东分院(现中国美术学院。1953年毕业于北京中央美术学院绘画系,该系的水彩课由李可染先生任教,李先生以色彩塑形传神的严格教学,对陈秀莪的艺术事业起着重要作用。毕业后一直从事美术教育工作直至退休。曾任广州美术学院附属中学专业学科主任、广州美院教育系色彩教研室主任等职,40年兢兢业业坚持在美术教学第一线,亦从未离开过水彩画实践,即使水彩处于不受重视的地位,并曾取消过水彩画这一课程,她仍不断坚持水彩的艺术创作,默默耕耘在这块冷落的土地上,她坚信中国人有用水作画的缘份,水色交融能开拓出奇妙的艺术情趣,努力创造具有民族特色的水彩画,定能立足于世界艺术之林。创作源于生活。多年来,陈秀莪经常深入生活,爬山涉水,走南闯北,从海南椰林到冰雪的新疆,从富裕的农村到贫困的少数民族山区,特别于1980年赴敦煌考察学习之后又到甘肃省夏河县藏族自治州写生,她以敏锐的观察力、果断的表现力,表现形神兼备众多的藏民形象,是她在表现人物画上的又一转折点。《小羊羔》、《昔日的奴隶》、《小卓玛》、《牧》等作品及表现瑶族的《老猎手》、《龙妹》等等,充分显示她功力的深厚,丰富的感情表露在潇洒有力的笔色之中,透明轻快而忌薄,充分深入而忌腻,和她配合教学的人体作品中,看出她在努力探索研究水彩人物画难度有突破。1984年创作的《彭湃》,进一步体现她在艺术上的追求,在突破水彩表现人物画上作出成绩。她说“要仰视大师的作品精华,眼高才能手不低,最后走自己的路。”1996年春,应邀赴法国巴黎国际艺术城学习考察,并举办画展观摩交流,博览仰慕的大师原作,欣赏各具风格的现代艺术,开扩了眼界,是一次极有意义的艺术之旅。《荷》是50年代就读于杭州西子湖畔不忘的情结。她喜爱荷的高洁、清纯的品格。《梦荷》、《醉荷》、《荷风》、《心曲》等等,是她近年探索的作品,随心所欲的挥洒,尽量发挥水的无穷情趣,她进入自由、宁静、清雅的艺术境界。陈秀莪几十年如一日尽责于美术教育第一线,培养众多出类拔萃卓有成就的学生,她欣慰学生“青出于蓝而胜于蓝”,她说:“学生的成就有众多因素,关键是学生们自己的努力奋斗。”她的作品常展出于全国各类展览,作品常被国家和省美协收藏和获奖,作品送展于美国、加拿大、菲律宾、科威特、马来西亚、印度尼西亚、日本等国展出并被收藏。陈秀莪是我国50年代培养的颇有成就的水彩画家和美术教育家。现为广州美术学院教授、广东省教育学院美术系教授、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、广州水彩画研究会会员。1982-1990年“陈秀莪、胡钜湛水彩画联展”先后于广州、北京、桂林、韶关、珠海、开平等地展出。1981年作品参加广州、香港水彩画联展,并先后于北京、广州、成都展出;水彩画《高原上》参加广东省美展,被省美协收藏。1982年香港《新晚报》专题报导评论《陈、胡水彩画联展》;水彩画《老猎手》、《昔日奴隶》被中国美术馆收藏。1983年全国性《美术》杂志女美术家专辑以《南国红豆》为题评论陈秀莪的作品与追求;水彩画《甜妹》入选《广东省女画家作品展》。1984年水彩画《归》、《彭湃》入选全国美展,《彭湃》评为优秀作品,被省美协收藏。1986年为《静物画临本》编写水彩画技法;《小羊羔》入选全国水彩画展。1987年陈秀莪、胡钜湛合著《静物,石膏像,人物素描法》一书由河南出版社出版,1994年再版。;《漓江秀色》发表于“桂林山水新作选”。1989年《花》获’89杭州中国水彩画展“佳作奖”;《男人体》发表于中国高等美术学院作品全集水彩画集。1990年《玉兰》入选杭州中国水彩画大展获金马奖。1991年《昨晚大雪》参加杭州中国水彩画大展,后赴日本展出,被收藏。1991年作品4幅赴加拿大交流展出。1993年作品5幅参加美国举办“90年代中国当代艺术作品展”,并被收藏;作品《无名花》参加印尼举办“1993年亚洲水彩画联盟”;受聘为广东省教育学院筹建美术系十位教授之一。1994年《梦荷》入选美院建校40周年展,并获奖;《红莲》入选“中国当代水彩画邀请展”,作品被收藏。1995年春应法国巴黎国际艺术城之邀(为期半年),于3月23日画展于国际艺术城展出,并赴德国等地参观。1996年《夏雨》入选全国水彩画展;《红荷》入选’96全国水彩画大展。